园林在建造之初选址时十分注重周边环境,择吉避凶,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选择一个充满生气、景色优美、钟灵毓秀之地作为园址,才能得享天地之精华。北宋著名皇家园林良岳就是依照风水理论进行的选址的,因筑山位于东京城东北角,而八卦中东北方向为“良”卦,因此名之曰“良岳”。...
早在夏朝就有了阴阳的概念,依据为《连山》一书中出现的阴艾与阳艾,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都有阴阳两种属性,二者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在风水理论中,阴阳的具体区分主要与建筑的光照、朝向及周边环境和事物本身的属性等有关。其大致规律为:凡类似于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于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对殡葬相关信息的需求体现在信息查找、业务咨询、参观游览、业务办理、祭扫信息查询、逝者信息保存、墓园文化等各个阶段。在网络查找墓园相关信息时精确匹配,避免广告等无关信息干扰;参观游览墓园时通过图册、工作人员、手机程序获得游览路线和墓园平面布局及其他相关信息;业务办理时统一标准,规范、全面的信息收集为后续建立档案、查找信息、处理纠纷、开发应用、科研交流、宣传、活动开发提供充分数据支撑。北京33所合法墓园中,仅有12所墓园拥有自己的官网网站,且组成部分多为墓园殡葬信息介绍,不能提供殡葬服务,不利于居民殡葬选择。...
墓园植被特别是乔木能有效调节温度和湿度,气温越高,降温效果越快,增湿效果越差,针叶乔木增湿效果弱于阔叶乔木;墓园中无墓区的降温能力比有墓区高2%左右;建造墓碑和墓穴所用的石材由于比热容大,在调节绿地小环境中起副作用;植物在绿墓比达到25-30左右的墓区,可以发挥降温增湿的作用,人群活动多的墓区,绿墓比需达到30以上...
优质的户外空间为社会性、自发性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不良的空间质量将大大降低户外活动发生的频率。独自步行、推婴儿车或轮椅步行需要开敞且相对平坦的人行道;建筑立面周围、空间过渡区和局部隐蔽的区域为观察提供最佳条件,柱子、树木为人们提供了站立支撑物,人们最喜欢在此类空间逗留;隐蔽空间、空间边缘的座椅更易吸引人停下脚步小坐,台阶、矮墙等可以起到辅助座位的功能;人们倾向于在有良好视野和足够照明的空间聆听和交谈。除此之外,预防犯罪、交通事故发生,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各样的人文或者自然旅游资源,这些自然和人文的资源都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依托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更是如此。那些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因此,对于陵墓遗产资源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对中国帝陵时空分布、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因此,对于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应该成为研究文化遗产的核心。帝王陵墓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也在于揭示帝陵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陵墓遗产解读历史,还原历史,认识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他们深入钻研帝陵文化、风水文化,试图“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还原历史”,杨宽 (1985)、陈前云,韩秀君(2006)等分析了帝王帝陵的起源、演变;新穗 (1992)从宗教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帝陵文化;王双怀(2001)、樊英峰(2003)从历史地理的视角阐述了唐帝王陵寝的分布和特征;刘沛林 (1995)、王其亨1992)、王玉德(1991)、曹齐(1993)、居阅时(2004)等阐述了风水对帝陵选址、布局的影响。程建军 < 2005 )从风水视角对中国古代皇陵选址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胡武功(2002)探讨了关中秦、汉、唐帝陵的分布和风水。王子今 (2000)详述了汉代帝陵的选址、排列、风水思想等。焦南峰和马永赢(1999 ),邸楠 ( 2007 )等对西汉帝陵分布与昭穆制度、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张始峰( 2006)从时空视角揭示了关中帝陵的分布。段清波(2007)系统的阐述了秦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徐卫民 (2010)强调,帝陵遗产历史对于研究秦文化及中国古代帝陵制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世界遗产”属于“遗产”的范畴。英文“遗产”(heritage)一词源于拉丁语,初指“父亲留下的财产”,主要指私有的物质财富。在遗产传承过程中,对“遗产”所含精神层面的价值,古人也开始注意到了。到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视作遗产,这就是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要求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这就是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是遗产的最重要的价值。在我国,“遗产”最早出自《后汉书》卷五十七,原文为“(郭)丹出典周郡、人为三公,而家无遗产,子孙穷馈”。其中,“遗产”一词是指死者留下的财产,即物质方面的遗产.这构成了当代遗产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
关于风水理论在居住空间的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美学等领域,主要也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雷雪梅的《风水理论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作者本身是来自工艺美术学院,这篇论文讲的是从风水科学的那方面来阐述其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孙威的《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作者本人也是来自艺术设计学院,探讨了风水文化对传统建筑空间的指导作用,指出风水文化对于建筑空间的构成文化的引领者重体现在生态建筑学理论的形成上;谬华的《建筑空间的风水探究》,同样作者也是艺术设计系,文章依据建筑内外空间的使用性质和业者的精神追求。...
关于客家人风水习俗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在地域上也主要集中在赣南、闽西闽南地区。从人物上梳理,赣南地区,以罗勇研究客家人比较多,堪称领军人物,其中关于风水方面,主要成果有《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他也是把风水信仰当做一个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来进行研究,介绍了风水祖师杨绮松以及赣南客家风水信仰的传承发展及其原因;《民间风水信仰的心理解读一一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例》这篇论文,他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民众的风水信仰,从中管窥风水对传统世俗民众来讲其具有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功能;《三僚与风水文化》,作者以“中国风水第一村“的三僚村为例,介绍了三僚村的风水文化,并通过对三僚村的一些颇有价值的风水文化遗产,去诊释三僚在风水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其与叶金莲共同研究的《从客家族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通过对客家族谱文献资料的分析,从多个视角去分析了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作用。...